蒋介石晚年懊悔不已,感慨:最大的失策,是没把精锐部队撤出东北
“要是1948年10月15日那天,我直接飞锦西而不是北平,东北也许就保住了。”——台北草山官邸的值班参谋都听过这句梦话。老头儿半夜攥着电报不睡觉,非说卫立煌谎报军情,其实卫立煌前脚发完“锦州断粮、机场落弹”的电报,后脚就被廖耀湘拉去啃冷馒头,谁也没空编故事。
“要是1948年10月15日那天,我直接飞锦西而不是北平,东北也许就保住了。”——台北草山官邸的值班参谋都听过这句梦话。老头儿半夜攥着电报不睡觉,非说卫立煌谎报军情,其实卫立煌前脚发完“锦州断粮、机场落弹”的电报,后脚就被廖耀湘拉去啃冷馒头,谁也没空编故事。
1948年深秋,沈阳城冷得透骨。卫立煌把七拼八凑的七个师锁在城里,电报压了三道,就是不挪窝。老蒋在南京拍桌子:出兵!他回一句“弹药不够”,转头让勤务兵炖了锅红烧肉,香飘司令部。这一拖,东北野战军歇了俩月,林彪趁机把锦州围成铁桶。等老蒋反应过来,关外大势已去。有
“战犯”名单上也能做手脚?1948年12月25日,中共广播一响,卫立煌排第13,老蒋拍桌子:娘希匹,老子信错人了!可七年后他才懂,这名字是毛泽东亲手写进,周恩来在旁边批小字——“别碰他”。
1945年3月15日,东北解放军解放了四平街后,3月18日,辽北省主席阎宝航宣布全省解放,东北解放军也结束了为期三个整月的强大的冬季攻势,没有发起新的进攻;同一天,国民党驻阜新的暂编第20师撤退到锦州外围义县,其他部队暂时坚守各自的阵地。国共双方的部队一时处于
1948年九月初的沈阳夜风已有寒意,第一兵团青砖小楼灯火通明,卫立煌倚窗听远处炮声,眉心紧锁。警卫递上热茶,他却长长吐出一口气,低声说了句:“要是赵荣声在就好了。”短短八字透出焦灼,也把时针拨回十年前。
卫立煌这辈子打过不少硬仗,可最难打的一仗,是坐在沈阳的办公室里,跟一张地图和一部电话打的。
沈阳城的除夕夜,阴冷灰暗,俨然没有过节日的气氛。卫立煌甚至没有举办什么庆新年仪式,只是命令各部要做好防备,共军过仗,狡猾得很,他们可不过什么节日,更不会“冬眠”的,不会冬眠的。卫立煌苦笑着摇了摇头,指了指面前的收音机,对妻子韩权华说:“如此犀利文章,肯定是毛先
韩权华的名字,常常被卫立煌的光环遮掩。如果没有翻阅民国北大的校友留影,谁会留意这个穿旗袍、眼眸清澈的女子?她不是那种开口就要惊天动地的人,但她一站在光底下,总让人记住——有些气质是靠不住喧哗去撑腰的,天生就被时代挑中了。
1945年冬,陪都重庆。蒋介石在黄山官邸开会,屋外细雨不停,屋内火药味浓。会议散场,卫立煌悄悄对副官嘀咕一句:“迟早要出事。”谁也没想到,这句自语会在四年后变成一条救命索。
年初的北宁线上,卫立煌赶往南京复命。蒋介石劈头一句:“此役唯你可挽颓势。”语调逼迫,却掩不住对辽沈战场失灵的焦躁。卫立煌口中称是,心里却已打好腹稿:若真让他接掌“东北行辕”,更大的妥协或许才是出路。几天后,他暗中给延安发去电报,请求与毛泽东建立直联渠道,表示“
当时淞沪会战的硝烟刚散,日军上海派遣军与第十军共10个师团,已沿京沪铁路、京杭国道两路杀向南京,迁都重庆的命令刚对外公布,“谁来守首都”就成了压在蒋介石心头的巨石。
中条山战役(1941年5月-6月)中,日军以约10万兵力击溃中国军队近18万兵力,实现“以少胜多”,核心原因并非日军单纯的兵力或装备优势,而是中国军队战略部署失误、指挥混乱、后勤崩溃与日军精准战术打击、情报优势共同作用的结果,本质是一场“准备充分的精锐日军,对
1949年10月1日黄昏,香港的收音机里传出礼炮声和隆隆人浪,卫立煌坐在一盏暗黄灯泡下,默默听完全部实况转播。那一夜,他没再说话,只把手里那张船票撕得粉碎。自此,回到大陆的念头在他心里生根,奈何国民党特务如影随形,几次计划都刚起头便被迫搁浅。
1948年的东北战场,枪炮声从春到冬就没停过,,国民党这边,卫立煌顶着东北“剿总”总司令的头衔坐镇沈阳,手里握着几十万大军,却活得像个提线木偶,蒋介石天天从南京发来电报,一会儿让他派兵增援锦州,一会儿让他死守沈阳,甚至连一个团的调动都要亲自过问。
阎锡山在督军府里转磨磨。他盯着墙上的军事地图,手指把"太原"两个字戳得发白。日本人要破城了,可他不想担"丢山西"的名声,又舍不得让晋绥军主力拼光——毕竟打光了,他阎某人在山西的日子也不好过。
从古至今,如果要“死守”,得先在民间大肆搜刮粮食,再进行严格的计划分配,以维持困守期间最基本的军需供应。就像郑洞国在长春做的那样。
注意看清楚,蒋介石说的是他的黄埔学生中,连一个替换卫立煌的人都找不到,在国民党军队里,坐到“剿总”司令的位置,必须有相当的资历和人望才能统御各路人马,像杜聿明主持东北的时候,孙立人就不听令;陈诚接手东北后,廖耀湘以未接到书面命令而不去救援新五军,陈诚无可奈何;
国民党“五虎上将”里,卫立煌算是最憋屈的一个——辽沈战役败了,蒋介石把他当替罪羊,软禁在南京家里,连除夕都过不安生。门口两个穿黑褂的特务,白天盯着门,晚上守着窗,他知道,这是等着找机会“处理”他。可谁能想到,他从南京逃到香港后,一封给朱德的求救信,竟让毛主席专
1939年初春的河南渑池,深夜里只听得到远处犬吠。炭火噼啪作响,卫立煌放下雪茄,冷不丁抬头抛出一句:“我参加共产党好吗?”灯光摇曳,赵荣声心头微震,他没想到这位昔日“剿共”名将竟会当面发问。短暂沉默后,他谨慎地答:“这要看总司令的决心,还需征求延安方面意见。”
1955年初春,香港九龙的雾气还未散去,63岁的卫立煌缩在一间毫不起眼的小楼里,听完收音机里关于《中美共同防御条约》的新闻,忍不住拍案:“岂有此理!”这一声闷响,让门口的警卫也吓得回头。就在这片刻怒意里,他脱口而出的几句怨愤,几经辗转,被送到了北京西长安街的总